loader

電話:05 532 4452

你的購物車 ( 0 )

你有 0 項商品在購物車中

關閉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分類: 器材介紹

287 月 2025

【器材小常識】載玻片與蓋玻片怎麼用?差在哪裡?

當你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細胞、水中微生物、甚至口腔黏膜時,除了顯微鏡本體外,還有兩個默默關鍵的小配角——「載玻片」與「蓋玻片」。

你知道它們的功能是什麼嗎?該怎麼正確使用?一起來了解吧!


🧩 載玻片(Slide)是什麼?

載玻片是用來承載樣本的透明玻璃片,通常是長方形(常見尺寸為 75mm x 25mm),厚度約 1mm。樣本會直接滴在載玻片上,再用蓋玻片蓋住。

用途舉例:

  • 放洋蔥表皮薄膜+水+碘液觀察細胞結構
  • 滴一滴池塘水觀察草履蟲
  • 擦拭口腔黏膜細胞+染色

🔍 蓋玻片(Cover Slip)是什麼?

蓋玻片是極薄的小方片(通常為 18mm x 18mm),用來覆蓋在樣本上,避免樣本乾燥、污染或干擾顯微鏡對焦。

蓋玻片的好處:

  • 保護樣本不被壓壞
  • 保持樣本厚度均勻,利於顯微鏡聚焦
  • 防止液體樣本蒸發或溢出

🔧 使用技巧與注意事項

  • 放蓋玻片時,斜斜放下再輕輕釋放,避免產生氣泡
  • 染色後可用紙巾輕壓蓋玻片邊緣吸去多餘染劑
  • 使用後應立即清洗玻片(可用酒精棉或中性清潔劑),保持透明度與衛生

📦 小結:雖小卻重要

載玻片與蓋玻片是每一次顯微觀察的基本配備,看似簡單,卻攸關觀察品質。選擇乾淨、透明、品質穩定的玻片,也是做出好實驗的第一步!

46 月 2025

【實驗小百科】顯微鏡怎麼看?帶你快速認識結構與原理!

在很多人的學生時代,第一次看到「細胞」長什麼樣,就是透過顯微鏡這項神奇工具。那麼顯微鏡到底是怎麼「放大」肉眼看不到的世界的呢?這篇就帶你快速了解顯微鏡的構造與原理,讓你不只是用,更懂得觀察!


🧩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,一眼看懂:

一台基本的光學顯微鏡,大致由以下幾個部件組成:

  1. 目鏡(Eyepiece):你眼睛靠近的地方,一般放大倍率為 10x。
  2. 物鏡(Objective Lenses):靠近樣本的鏡頭,通常有 4x、10x、40x 等可轉換鏡頭,搭配目鏡倍率可做進一步放大。
  3. 載玻片平台(Stage):放置樣本玻片的位置,多數附有夾具固定。
  4. 光源與反光鏡(Light Source / Mirror):提供光線,讓樣本透光看得清楚。
  5. 調焦旋鈕(Focus Knobs):分為粗調與微調,讓影像變清晰。

🔍 原理簡單說:

光學顯微鏡的核心原理是「光線穿透樣本後經過多片凸透鏡放大」。

光從下方照射樣本,穿過物鏡後形成放大影像,再由目鏡進一步放大呈現在你的眼前。

比如:目鏡 10x + 物鏡 40x = 400 倍總放大倍率!


🧫 能看到什麼?

  • 洋蔥表皮:清楚觀察細胞膜與細胞核
  • 口腔黏膜細胞:可見細胞邊界與染色體結構
  • 水中微生物:像草履蟲、變形蟲等活動的單細胞生物

也能配合色素染劑(如碘液、甲基藍)提升細節對比度,更容易觀察!


🔧 使用小提醒:

  • 開始觀察前,先用低倍率找對位置再放大,避免直接高倍看不到焦距。
  • 保持鏡片清潔,使用前後用鏡紙輕拭。
  • 不要移動玻片時猛力調焦,避免物鏡碰撞樣本造成損傷。

顯微鏡是一扇通往微觀世界的大門,無論是學生實驗還是家庭科學探索,認識它的構造與原理,會讓你的觀察更有效率、也更有趣!